伊利、蒙牛、光明等20家乳企“交卷”半年报:谁在增长?谁在掉队?益上线
作者丨葛畅
2025年上半年,乳制品行业的分化,比任何一年都更直观:同样面对需求低迷,有的乳企逆势上涨,营收两位数增长;有的却在红海竞争中被动收缩,利润腰斩。
在我们整理的20家乳制品上市企业半年报中,11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,9家出现下滑。其中,头部乳企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率先实现价值转化,中小乳企则在细分领域继续寻找差异化机会。
这场分化背后,透露出什么信号?乳制品行业接下来的机会在哪里?
市场布局:
找对渠道,才能接住增长机会
不同乳企的渠道选择,往往与其产品特性、资源禀赋深度绑定,找对适配的渠道,才能将潜在机会转化为实际业绩。
伊利股份在奶粉业务上瞄准县域市场,通过县域经销商培训、乡镇网点数字化管理等精细化运营,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收入达到165.78亿元,同比增长14.26%,其中县域市场贡献了45%的增量。这种 “高端奶粉+下沉渠道”的组合,既避开了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,又精准契合了县域消费升级的需求——乡镇家庭对高品质奶粉的需求在提升,但此前缺乏针对性的渠道覆盖益上线,伊利的布局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。
光明乳业则聚焦低温产品的渠道效率,依托华东地区98%的冷链覆盖率(含社区前置仓、便利店冷链点位),将低温奶接入社区前置仓、便利店等短链渠道,让低温产品在社区渠道的销售额占比提升至 40%;同时通过屋顶光伏冷链仓改造,单仓电费成本下降32%,既保障了低温奶的“新鲜度”,又缓解了冷链成本高的压力,即便整体营收微降1.90%,低温业务的盈利仍有改善。
天润乳业面对3.30%的营收下滑,选择在区域渠道上做深做透:在疆内深化南疆乡镇网点,还开发天山天池等景区专属渠道,推出“景区限定装” 酸奶;在疆外则入驻上海“好特卖”等新零售平台,用“区域渗透+渠道适配”减少市场冲击。
澳优乳业的海外渠道布局更注重“本土化适配”,报告期内,澳优国际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。其中,旗下羊奶粉品牌佳贝艾特在海外市场录得收入同比增加65.7%至约人民币4.83亿元。澳优方面表示,这一成绩的取得,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中东、北美及独联体三大核心市场的战略性突破,各市场在渠道拓展、产品创新、品牌建设方面均取得显著提升。
产品选择:
聚焦细分,才能打造盈利优势
在整体市场波动的背景下,盲目铺产品不如聚焦细分领域,找到自身能做深做透的赛道,反而更容易形成盈利优势。
报告期内,蒙牛乳业实现营收415.67亿元,同比下降6.9%,归母净利润20.45亿元。蒙牛响应不同年龄人群的多元化需求,推出超百款新品,覆盖从常温奶到低温酸奶、从鲜奶到冰淇淋,从功能牛奶到婴儿配方奶粉的全品类矩阵,引领消费者“喝上奶、喝好奶、喝对奶”。
妙可蓝多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,营收25.67亿,同比增长7.98%;公司奶酪产品收入占比达83.67%,同比增长14.85%。其中新品如“奶酪小三角”、“奶酪小粒”等表现亮眼。今年以来,妙可蓝多加大对奶酪新产品的开发力度,覆盖儿童零食、家庭消费及餐饮工业等多场景需求。餐饮工业系列收入同比激增36.26%,得益于百胜中国等大客户订单增长及国产奶酪渗透率提升。这种“窄赛道深挖掘”的策略,让妙可蓝多在奶酪赛道快速起量。
三元股份虽然整体营收下滑13.77%,但在低温鲜奶上守住了优势,其72℃鲜牛乳凭借“24小时从牧场到货架”的短链供应链,在北京鲜奶市场仍占据58.3%的销售额份额。对三元来说,北京消费者对“新鲜鲜奶”的需求明确,而其本地牧场、短链配送的能力正好匹配这一需求,即便整体市场有压力,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仍在。
冷饮赛道的创新也印证了“产品适配场景”的重要性。伊利冷饮业务以82.29亿元营收实现12.39%的增长,连续30年保持行业领先,核心是推出“低糖益生菌冰淇淋”、“露营便携装雪糕”,拓展了餐后甜点、户外消费等场景;蒙牛冰淇淋业务收入38.8亿元,同比增长15.0%,家庭装产品占比提升至35%,契合家庭消费需求。这种“场景化产品创新”,让冷饮不再只依赖传统旺季,而是找到了更多增长支点。
成本与风险:
精细管理,才能抵御市场波动
乳业对成本敏感,对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也至关重要,无论是成本管控还是跨界拓展,都需要与自身能力匹配,才能在波动中保持稳健。
伊利股份在原奶价格下行周期,通过规模化采购(原奶采购量同比增8%)降低原材料成本,同时依托金典、安慕希等高端产品,实现“成本降+盈利稳”的平衡。对规模企业来说,全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能更好地消化成本波动,既通过采购规模压价,又通过高端产品保障盈利,形成良性循环。
优然牧业则在牧场管理上做精细活,通过数字化系统监测牛群健康、精准配比饲料,将成母牛年化单产稳定在13.1吨,单公斤饲料成本同比降低12%;反刍动物系统化解决方案业务旗下,肉牛肉羊等精饲料销量同比增长60.9%;育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.95%;奶牛性控胚胎销量同比增加13.5%,各项业务指标大幅改善。
庄园牧场作为中小乳企,通过集中招标将玉米、苜蓿草采购价分别降低8%、12%,在4.20亿元营收规模下,净利润亏损较去年收窄 68.5%;现代牧业则聚焦饲料环节,通过科学调整苜蓿草、玉米配比,公斤奶饲料成本下降11.4%。这些案例说明,成本控制没有“规模门槛”,只要找对适合自己的方法,无论是集中招标还是饲料优化,都能看到效果。
跨界拓展的风险则更考验企业定力。骑士乳业以41.18%的营收增速成为样本中增长最快的企业,但跨界的白砂糖业务受甜菜含糖量下降(同比降10%-15%)影响,亏损2622.55万元,最终导致“营收高增但净利润下滑54.16%”。
写在最后
从20家乳企的表现来看,乳业转型期没有“万能策略”,关键在于“策略与自身能力的匹配度”。
伊利的县域渠道布局,匹配了其规模化采购和高端产品能力;妙可蓝多的奶酪聚焦,匹配了其供应链优化和餐饮渠道拓展能力;澳优的海外布局,匹配了其本土化产品研发和渠道运营能力。这些成功的案例,本质都是“做自己能做好的事”。
2025年上半年的乳企半年报益上线,更像是一场“策略适配度测试”。行业仍有增长机会,但不再是“谁敢扩张谁就能赢”,而是“谁能把资源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,谁就能走得更稳”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未来,乳企需进一步平衡“价值深耕”与“差异化竞争”,以科技赋能和全渠道运营构建长期竞争力,在消费变化中把握先机。
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